第132章 鑿通河東(1 / 3)

小說:長平長平 作者:楚秦一鶴

移民一直持續到夏至前後才終於結束。早來的移民還能趕上種上一茬作物,遲來的就什麼糧食也種不上了。這些壯丁們只能繼續修路,給自己,也給全家掙點糧食,不用全挖野菜。於是修路大軍又漸漸擴大,慢慢恢復到近萬人。而這時,隨著第一批栽種的糧食收穫,糧食供應緊張得到一定緩解。

人手增加後,修路的進度又恢復原狀:道路在大半個月後修通了猗氏,那個著名的商人猗頓起家的地方。關於猗頓的故事,張祿在遊學時接觸過,他接受了范蠡的指點,在猗氏以畜牧起家,逐漸把業務擴充套件到鹽業和玉石業,最終富甲一方。張祿想在猗氏重現猗頓的輝煌,在道路接近猗氏時,就開始打聽猗頓的後人。但結果令他十分失望,這裡的居民都是從關中移民過來的秦民,幾乎沒有這裡的土著。這些秦人頑強地在一片荒原中開墾出一小塊田畝,種上了糧食,每天與瘋長的野草戰鬥,保護自己的收成。

張祿給皮綰寫了一封信,道:“猗氏已通,可移牧於彼,草甚豐美!”皮綰接信後,立即把三縣幾乎所有牧民都給移到猗氏來了。築路大軍也再次停下給移民修建房舍。這一次不是簡易的草棚,而是在猗氏縣統一安排下的聚邑。——河邊三縣只把農戶組織起來,牧戶仍然是散居的,因為河邊沒有大片的草場,只能零星地放牧,而且牲畜不多。

牧戶到了猗氏後,廣闊的草場令人心曠神怡,那些牲畜幾乎不夠放養的。張祿讓各縣把牧民和牲畜都集中到這裡來。

和農戶是自耕農不同,牧民不是“自牧民”,他們算官府的工人,他們的糧食由官府供應。張祿的重要工作之一,就是和猗氏令商討對牧民的糧食供應。猗氏農戶嚴重不足,顯然,要他們承擔牧民的糧食供應是不可能的。但養牛和養羊對糧食的主要意義不言而喻。猗氏令是個粗人,和他進行經濟核算是不可能的;但猗氏令有一個好處,對上級的指示堅決執行。張祿經過核算,向猗氏令提出了一個指令性計劃:猗氏每飼養羊或牛一頭,每年與糧一石;上繳羊毛一石,與糧一石;牛被農戶租用耕種一次,與糧一石;如果羊和牛死了,皮和肉可以按價折糧。

張祿雖然對猗氏增加了糧食補貼,但猗氏令並不滿意,因為境內都是牧民,他難以組織起一支軍隊。張祿稱讚了他的補充,在牲畜的種類上加上馬!這下猗氏令滿意了。

當道路經過解縣時,張祿終於對鹽商們出手了,宣佈鹽池全部由官府接管。鹽商們哀聲一片,更有人暗中進行暴力抵抗。張祿將抵抗的鹽商上下幾十人全部於涑水河邊斬首,鮮血染紅了河水!同時,張祿宣佈鹽商可以參與官鹽的經營,按流程分成曬鹽、製鹽、銷售和運輸等幾個部分,每個鹽商只能參與其中的一個流程。製鹽的工具、運輸的牲畜同樣由官府提供。每個流程根據勞動成果,獲取相應的糧?。

在規定了相應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shuwaz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