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營建左邑(1 / 3)

由於知道了張祿求糧的辦法,是以鹽為誘餌,讓天下商人為河東運糧。只要河東的鹽不盡,理論上就會有用不盡的糧食!相府毫不猶豫地批准了刑徒的使用計劃,從各縣徵集了一萬刑徒,送往安邑。人才到安邑,河東就出示了招賢令,宣佈凡欲移居河東者,皆免罪,授田宅。在種田和築城之間,大批刑徒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移民。

張祿上報上去,要求補足刑徒的缺額。於是第二批刑徒又到了,同樣大部分被轉為了移民!如此再三、再四,又有好幾萬刑徒直接選擇了移民。

這一次,張祿嚴格按流程上報,正規地遷移各家的名籍。只有名籍真正遷移到安邑後,才能免除勞役。

利用這種時間差,張祿讓刑徒們由近及遠,從蒲坂到安邑,修復了已經接近崩壞各縣城的城牆。在時間的拿捏上,大約在蒲坂的城池修復後,第一批刑徒的名籍已經遷移到了,張祿將他們就地安置在蒲坂。在猗氏城池修復過程中,陸續又有刑徒的名籍遷移過來,這些人被安置到猗氏……等到修復安邑時,名籍遷移工作基本結束,刑徒也只剩下額定的萬人。時值歲末年初,遷移過來的民戶基本都攜帶有剛剛收穫的糧食,多數人抓緊時間整頓自己的房舍,開墾分配的份田,期待著在河東有一個良好的開始。

張祿以鹽換糧的政策穩定地發揮著作用: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石糧食被運到河東,秦內史各縣也有運糧過來的,除了支付刑徒、士卒的每天開銷,還有富裕可以充實郡的糧倉。本來糧食是一種低附加值商品,一般商人都不願意遠端運輸,因為通常都掙不回腳錢;但現在糧食和鹽掛上了鉤,鹽可是一種高利潤商品,特別是安邑壟斷的鹽業買賣後,各地食鹽緊缺,價格漲得很快。這些天,韓、魏等周圍地方的人不用說,甚至連楚人也有運糧到安邑換鹽的。

張祿沒有讓那萬名刑徒去修復安邑,而是讓皮綰領著,直接趕到涑水谷口去修築那座動了大半年念頭的城池。這座城池在安邑北偏西,面向中條山時,正在安邑之左,所以河東的官吏都稱它為“左邑”。

自從發現了軹道口,張祿就在谷口樹起了招賢榜,招募居住於軹道內的魏人出山,回到安邑。幾個月來,倒也頗見成效,陸陸續續有數百戶分散居住在山上的居民,下山投奔河東。張祿非常重視這群人,但凡有人出軹道,一定親自前往,詢問具體情況。幾個月來,張祿瞭解到,軹道西口,距離張祿發現的谷口約三十多里的地方,有一處相對開闊的山谷,是古國亙國所在地,故稱為垣縣。現在居住著數萬戶人家,多數都是從安邑過去的。垣縣深處山裡,與外界的交通十分不便。谷地中一條清水,是邑民賴以生存的水源,絕大多數邑民都定居於這條河的兩岸,有大片的田畝可供耕種。但這條清水是從北向南流,據說通向黃河;而軹道則是自西向東行,兩者並不一致。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shuwaz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