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21 解鈴還須繫鈴人(1 / 4)

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,印度人都沒有參與,羅克和斯坦利·鮑德溫就決定了印度的命運。

現在斯坦利·鮑德溫還沒有說服李頓伯爵,羅克和斯坦利·布魯斯以及威廉·金就決定了英聯邦的命運。

帝國會議在四月四號正式召開,第一天的事項是討論有關印度事務,李頓伯爵進行了象徵性的努力,然後就躺倒任操,印度依然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,這一點沒有任何改變。

當天下午還出現了一個插曲,幾個印度人不知道從哪裡知道了帝國會議的訊息,打著條幅在唐寧街口表示抗議,希望英國政府能兌現承諾,給予印度自治領地位。

斯坦利·鮑德溫毫不客氣,得知訊息後馬上命人將抗議的印度人全部逮捕,根本不留絲毫餘地。

羅克和斯坦利·布魯斯以及威廉·金面面相覷,說好的民主自由呢?

估計印度人也在糾結這個問題。

其實這已經不錯了,至少斯坦利·鮑德溫沒有派人架起機關槍。

世界大戰期間,倫敦工人不堪忍受惡劣的工作環境和漫長的工作時間憤然罷工,當時的英國首相溫斯頓悍然派遣部隊架起機關槍,對罷工工人進行血腥鎮壓。

四月五號的帝國會議上,羅克代表南部非洲和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紐西蘭提出:大英帝國的自治領和大英帝國一樣,均為英聯邦內自由和平等的國家,它們與聯合王國一起組成英聯邦,共奉英王為國家元首;各自治領議會與帝國議會平等,英國議會的任何一項法律,未經自治領承認對自治領均不適用;自治領可以修改和廢除過去帝國議會透過的任何法案,自治領頒佈的任何法律無須經英國議會批准;各自治領內政外交自主。

哦,忘記了,不僅僅是南部非洲和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紐西蘭,還要包括剛剛成為自治領的愛爾蘭。

1916年,都柏林爆發“復活節起義”,反抗英國殖民統治。

1919年,大多數於1918年大選中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,他們自行組成了愛爾蘭議會,並於1919年1月以獨立的“愛爾蘭共和國”的名義釋出了單方獨立宣言。

之後英國和愛爾蘭之間爆發英愛戰爭,並與1921年達成《英愛條約》。

《英愛條約》規定:愛爾蘭分割為兩部分,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,仍屬英聯邦的一部分;北部6郡則劃歸英國,屬英國政府直接管轄。

羅克在倫敦時,刺殺羅克的那些人就屬於北愛爾蘭。

對於羅克的提議,斯坦利·鮑德溫原則上是同意的,畢竟現在的大英帝國已經有名無實,對於海外自治領的影響力日益減少,斯坦利·鮑德溫與其堅持,還不如順水推舟,同意羅克的要求。

問題出在愛爾蘭總理埃蒙·德·瓦萊拉上。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shuwaz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