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章 加封信陵君(1 / 3)

沒有人比信陵君更知道,這十萬魏軍對魏國的意義。

魏國軍事力量的核心一直是武卒,那是吳起在一百多年前建立的一支精銳重灌步兵,它計程車卒是經過挑選的壯士。為了維持武卒的生存,吳起給了武卒在當時看來很不錯的待遇:一百畝免稅的土地,全家免服役!可以說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計功授爵制,就是武卒制的升級擴充套件版。

但武卒制有其弊病。在戰爭中,武卒是消耗品,每一仗下來,總有大批武卒喪命。而他的特權是可以繼承的。儘管魏國一直將武卒的員額控制在五萬左右,但戰爭的擴大,武卒陣亡後的補充,讓擁有武卒特權的人越來越多,而兵員並沒有上升。

魏國也還保留著民軍制度,這是一種與井田制相聯絡的徵兵體系。國家將自己統治範圍內的土地一層層分封給下級,最基層的農民(成年男性)一人一百畝,被稱為一戶或一丁。這個農民平時在家務農,打仗時要拿起武器,按封地的級別、區劃組織起來,成為軍隊計程車兵;而得到封地的貴族則是這支軍隊的指揮官。比如信陵君的封地在信陵,有戶十萬。打起仗來,這十萬戶農民如果全部被動員,就是一支十萬人的軍隊,信陵君就是他們的統帥。

這一制度在各國變法之後,有不同程度的變形,最重要的一點是確定了鄉邑制。那些沒有分封的土地,按戶數編成不同級別的行政區劃,一般來說是百戶一里(或邑),十里一鄉(或卒),十卒一縣(或鄉)。一個縣正常情況下為一萬戶。這當時是理想狀態。無論是鄉里還是縣,戶數都不會那麼整齊。但這是兵力動員的基礎。通常情況下,徵兵比例為一百徵一至一百徵五,一個縣平常可以保留一百民軍維持治安,打起仗來也就徵發五百人。民軍的弱點在於凝聚力差,缺乏訓練,往往難於經受持續的殘酷作戰,容易崩潰。所以魏軍以民軍作為輔助,核心力量是職業軍人武卒。

秦軍的作戰效能引起諸侯的普遍羨慕。秦軍百分之百是民軍,哪怕得到再高的爵位,說到底也是農民!但秦軍的作戰素質直逼武卒。諸侯都知道,秦軍戰鬥力的基礎是計功受爵,因為打勝仗是升爵的惟一途徑,秦國的農民有熱情、有動力在空閒時投入大量精力于軍事訓練;嚴酷的秦律只起來督促和加強的作用。但偏偏這一點普遍不為諸侯所接受。用砍人頭的數目來授予爵位,這無論怎麼看,都是一個野蠻、殘酷的行為,與仁義、開明毫不沾邊!

魏王即位後,有意模仿秦國的制度打造魏國的軍隊,但希望保留魏國仁義之師的形象。折中的辦法就是加強對農戶的軍事訓練。劫後餘生的武卒成為訓練的核心力量。

華陽之戰後,魏國有十餘年的和平時光,魏國上下的全部努力就在於此!十幾年來,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訓練民軍的事業中,希望能打造一支像秦軍那樣平時能生產,徵召上來能作戰的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shuwaz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